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

漂流的村莊

【柬埔寨】水上浮村~洞里薩湖


如果說,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《吳哥窟》滋潤且成就了柬埔寨人的心靈文化,那麼作為東南亞第一大淡水湖《洞裡薩湖》便是孕育柬埔寨人的衣食父母。

《洞里薩湖》又稱金邊湖
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,柬埔寨西部。
通過洞里薩河同湄公河相連,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。
每年枯水季節,湖水經洞里薩河流入湄公河,補充了湄公河水量的不足,這時湖面長150千米,寬30千米,面積2700~3000平方千米,平均水深僅1米左右。
每當雨季來臨,湄公河暴漲之時,洶湧的河水又經洞里薩河倒灌入湖中,從而減輕了湄公河下游的氾濫。
此時洞里薩湖湖面擴大到1萬平方千米以上,茫茫湖面寬100千米左右,平均水深常10米以上,最深11.5米。
幹季時,湄公河水位降低,湖水又倒灌入湄公河,水深僅1米多。除湄公河外,洞里薩湖的補給主要靠周圍匯入的河流,其中主要河流有森河、斯倫河、蒙哥博雷河、馬德望河、菩薩河等。湖濱平原平坦、廣闊,長500千米、寬110多千米,土地肥沃,河道縱橫,其間多沼澤地,且林地茂密,和湄公河三角洲一起組成了柬埔寨“中部大平原”,是柬重要農業區及稻米產地。
這裡魚產豐富,周圍還盛產稻。交通便捷,漲水時,吃水4米的船隻經各支流可達湖區周圍的各省省會,為高棉民族的文化發展與繁榮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。

在洞里薩湖一帶,有許多傍湖而居的水上人家,村民均在船上築屋,以捕魚為生,他們的生活就像湖水一樣,也是“浮動”的。
每逢五月至十月雨季,湖水直副暹粒市時,水上村莊幾乎與暹料接壤。
當旱季湖水退至五~六公里時,水村的住房便隨波逐流到一理想之地後,村民即“下樁定寨”,隨著雨季和旱季的交替,一年他們要遷移5~6次,成了名副其實的“漂流的村莊”。


水上人家喜歡把浮層聚結在一起,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社會,相互照應。
這裡的村民有柬埔寨人,更多是越南人。
他們大多是紅色高棉時期被從金邊趕來的平民,還有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越南人,他們是沒有身份的人,沒有身份證,沒有國籍,同樣也不被越南本國承認。
他們的生活非常清貧,村寨的房舍都十分簡陋。



浮動的村莊,除了有住房,這裡還有著他們自己的學校,商店,郵局,教堂,醫院,警察局還有籃球場~~等等。 
(可惜我沒拍攝下來)
生活在水村里的柬埔寨人與越南人混居,雖然彼此生活習慣相異,但村民間都能和睦相處,充分體現了柬埔寨民族的善良和融合性。

在這裡,孩子們的遊戲和在陸地上大不相同,他們有的劃著小船,有的干脆就坐在大大的洗衣盆裡。洞里薩湖水上人家的生活非常清苦,但他們又非常純樸。

這裡真正的原生態旅遊和附近的吳哥古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。

有些家庭靠旅遊掙點辛苦錢,坐在小船上尋找目標~~急速地前進!為的只是遊客同情而施捨的一元美金。
(看著也感覺心酸)

小蟒蛇很乖,不傷人還能為家裡增加一些收入。

湖的倆邊都是住家,中間就形成了一條水街,白天很繁華,你來我往的船隻如穿梭。

沿著岸邊行走,是因為想撿到一些能賣錢的銅或鐵。

男人們出去打魚~~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。



《傳說故事》
相傳洞里薩湖底有一條七頭蛇神,有一天,蛇神的女兒即將嫁給印度王子,於是這蛇神便張開大嘴,把大部分湖水吸進肚裡,很快就變出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,作為女兒的嫁妝。
據說,因為有蛇神駐守,洞里薩湖的旱雨兩季變化才會如此明顯。
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